王凡上海登2平台多少钱

349℃ 416评论

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,就是这些科学家的代表。这位土生土长的青岛籍科学家,从事大洋环流研究30多年,组织和参与了9航次西太平洋科学考察。2020年7月,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“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”项目,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。日前,大众日报记者来到青岛,请他讲述自己独特的探洋人生。

2015年,就是去西太平洋回收15套、布放13套潜标的航次,王凡作为首席科学家,乘坐“科学”号从厦门出海。就要出发了,预报将有两个台风临近。是在厦门避风呢,还是顶风出海?船长找王凡商量。避风就得等10多天,而科考航程排得满满的,误点就要“砍站”,舍弃一些实验。王凡决定,不等了,趁第一个台风还没过来的时候,把船开出去,往南开;等第一个台风过去,再从它的“尾巴”里冲出去,这样就能打出一个时间差。

2010年,王凡团队首次在暖池核心区域——菲律宾海一带成功布放了两套6000米深的深海潜标,后来逐年增至30多套。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,暖池的三维热盐结构渐渐清晰。他们在暖池内部发现了一个新的水团。这个水团的特点是盐度低,与其南、北两侧的高盐水团之间构成了两道密度锋面,锋面好似一堵“墙”,水通常只能顺着锋面流,很难跨越锋面进行交换。这两道锋面就好似两堵“墙”,框住了暖池水,有利于暖池的保温。但这个“墙”并非滴水不漏,在太平洋内区,王凡他们发现“墙”出现了“豁口”:在那里水团间热量交换通畅,暖池的暖水也无法维持,因而形成了暖池的东边界。他们将这个通道称为“内区通道”。

1990年至2005年的十多年间,胡敦欣、王凡所从事的西太平洋研究拿到的都是十几万、二三十万元的小项目,而在深海布放一套潜标需要二三百万元。国外公开的数据资料又已经被人研究过多少遍了,要作出原始创新很难。看着国际上西太研究突飞猛进,王凡体会到了什么叫作“望洋兴叹”。

“海”里的成果,很快用在了“天”上。作为本次获奖项目的参与者,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郑飞研究员等气候学家,根据王凡团队对暖池热盐结构的细致刻画,将厄尔尼诺预报模式增加了一个盐度模块,从而显著提高了其预报准确率。2015年3月,这个模式在国际上多种厄尔尼诺预报模式中表现极为出彩,提前9个月即成功预报了厄尔尼诺的暴发、发展和强度,在国际上独树一帜。“海洋能量交换主要在水下,实时化潜标数据对开展精准的中长期气候预报至关重要。”大气物理研究所前所长朱江如此评价王凡团队的贡献。

潜标布放成功与否,要看第二年能否收上来。第二年这个航次,王凡没有去。学生们在海上不断地发信给他:“潜标还在原地!”“主浮球浮出海表面了!”“两套潜标全部回收成功!”王凡心里乐开了花。“忘了自己是怎样手舞足蹈了,总之真是高兴,”他说,“中国科学家终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手数据了!”

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,就是这些科学家的代表。这位土生土长的青岛籍科学家,从事大洋环流研究30多年,组织和参与了9航次西太平洋科学考察。2020年7月,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“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”项目,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。日前,大众日报记者来到青岛,请他讲述自己独特的探洋人生。

喜欢 (188)or分享 (0)